拉丁美洲的出口:隧道尽头有光明吗?
最新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贸易趋势预测 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该地区出口额同比下降9%。值得注意的是,收缩速度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 2015年,累计跌幅达15%。与2009年的贸易崩溃相比,当前的收缩始于18个月前,持续时间更长,但强度仍然较小:全球金融危机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出口平均同比下降过去 13 个月的年增长率为 24%,而目前的累计跌幅平均为 13%。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贸易趋势估计 在这种情况下,值得一问的是隧道尽头是否有光明。一些关键问题是:大宗商品价格在该地区出口篮子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发挥了什么作用?出货量表现如何?哪些贸易伙伴对这一趋势贡献最大?哪些国家成功减缓了国外销售的收缩速度?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今年年初,拉丁美洲出口的一些主要商品(包括石油、咖啡、大豆、铜和铁矿石)的价格停止下跌,并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开始出现相对改善。这是该地区出口收缩放缓的主要因素,2016年前几个月该地区出口量保持了2015年的温和增长。 然而,正如《2015 年贸易和一体化监测》中所讨论的,该地区的贸易流量价值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美元汇率通过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产生间接影响,并与国际贸易一样产生直接的“计价效应”。以该货币记录。对后一种效应的分解表明,事实上,扣除计价效应后,拉丁美洲出口价格的同比收缩率并没有像名义计算所显示的那样改善。 拉丁美洲出口价格 (同比季度移动平均值,百分比,2011-2016) 捕获工程 资料来源:美洲开发银行一体化和贸易部门,数据来自美国海关边防总署和美联储。
注:美元升值/贬值以负/正汇率表示。 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该地区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7%,较2015年下降5个百分点,但其中80%的下降是由于人民币贬值所致。美元。考虑到美国加息即将到来以及美元升值的预期,2016年第一季度拉美贸易趋势的逆转似乎仍然脆弱。 不断变化的动态出口市场 拉丁美洲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出口高度集中在大宗商品上,因此价格上涨反映在对这些市场出口的相对改善上。尽管出口继续下降,但下降速度明显慢于2015年。这一结果也与2016年初亚洲各大宗商品市场,特别是中国的投机行为上行周期有关。 相比之下,美国和其他拉美国家的需求萎缩在很大程度上解 柬埔寨电报号码数据释了出口萎缩的原因。2015年底,亚洲(包括中国)和欧盟占拉美贸易下降的42%,而美国和拉美本身则占51%。2016年第一季度,亚洲和欧盟的份额缩减至25%,而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份额则增长至65%。因此,区域贸易回升的前景取决于该地区(尤其是巴西)走出衰退的速度,以及将美国的初步增长转化为对该国更多贸易流量的可能性。 分叉路径 价格因素解释了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突出地位,也反映在拉美国家出口表现的差异上。南美经济体的出口收缩放缓幅度更大,这些经济体的出口主要是大宗商品,而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是主要买家。然而,这些经济体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区域内贸易,与该地区其他国家相比,区域内贸易的收缩率开始成为更突出的风险因素。 阿根廷是南美洲唯一出口增长的国家,而巴西、智利和秘鲁的外销下降速度有所放缓,巴拉圭和乌拉圭的外销下降速度也有所放缓,但降幅较慢。
https://www.brazdata.com/wp-content/uploads/2024/03/download-1.jpg
例外的是碳氢化合物是出口篮子主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这些国家的出口继续快速下降。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国的经济增长并未通过贸易渠道传导至墨西哥和中美洲。墨西哥、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和洪都拉斯的出口降幅在2016年初确实加剧。尼加拉瓜、巴拿马和多米尼加共和国的出口收缩略有放缓,而哥斯达黎加则成功扭转了近期的表现,并出现了一些出口增长。 展望未来 尽管2016年第一季度出口收缩放缓,但该地区贸易前景面临的风险仍然偏于下行。 大宗商品价格的稳定和可能的复苏,以及美国、中国和拉美自身外部需求的加速,是区域出口短期回升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尽管2016年第一季度出口收缩放缓,该地区贸易前景的风险仍然偏于下行。换句话说,即使隧道尽头有光,也仍然相当微弱。贸易流动的高度波动性表明,正如有影响力的专栏作家所指出的那样,促进多元化应该成为该地区中期国际一体化战略的灯塔。 订阅我们的新博客! 提起下:区域合作,区域一体化,贸易促进 标签:国际贸易, INtrade ,区域一体化 保罗·佐丹奴 保罗·佐丹奴 (Paolo Giordano) 是美洲开发银行一体化与贸易部门的首席经济学家、政策对话领域的协调员。在此职位上,他领导了新的企业区域和全球一体化战略的制定,指导政策导向的研究项目,协调区域政策对话,并开发新的计划和操作工具。他是意大利公民,拥有巴黎政治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博科尼大学硕士学位,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完成了培训。
頁:
[1]